太平洋島國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線,共有14個獨立國家。島國經過獨立以后幾十年的發展,基礎設施已經有一定程度改善。面臨新形勢和島國發展的客觀現實,在太平洋島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應著力開展以下工作。
原文 :《在太平洋島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力點》
作者 |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少峰
圖片 |網絡
一是與島國聯合應對氣候變化。隨著全球日益變暖,海平面上升,島國陸地面積不斷受到侵蝕。島國陸地面積差別較大,面積最大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46萬平方千米),最小的是瑙魯(21平方千米),圖瓦盧也僅有26平方千米。每一個島國都是由數個,甚至上百個島嶼組成。國土是家園賴以存在的重要保障。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成為島國面臨的最大威脅。島國在自然災害預測、防災減災方面,需要中國技術支持。島國急需應對海平面上升、海嘯、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洋酸化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和調查。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變化趨勢監測和研究是加強與島國緊密聯系的重要紐帶。
二是提供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島國普遍認為,海洋是他們的未來。島國奉行人海合一的理念。近年來,島國也面臨“垃圾帶”、非法捕撈等海洋治理難題。馬紹爾群島總統希達爾·海因說,每年南太平洋地區的非法捕魚活動能獲利6.6億美元。由于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島國無力應對。在海洋治理方面,中國與島國可以聯合開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打擊IUU捕撈、管理與減少海洋垃圾等活動。在海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聯合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珊瑚礁、海草床、海岸沙丘、海岸帶河口、紅樹林,以及澙湖等相關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為島國藍色經濟建設貢獻中國力量。
三是合理進行資源開發,推動島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漁業資源是島國的獨特資源,也是島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島國礦產、林業等自然資源主要分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所羅門群島等國,其它國家資源相對匱乏。瑙魯、基里巴斯、圖瓦盧等島國,沒有淡水資源,多數島國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在第46屆太平洋島國論壇上通過的太平洋計劃,旨在推動南太平洋島國加強合作,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可以通過太陽能利用、旅游規劃與開發、農業技術培訓等綠色發展項目,促進島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讓島國共享世界發展成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是大力開展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文化交流是人心相通的重要橋梁,通過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改變部分島國官員和外部觀察家對中國的錯誤觀念和認識。島國教育總體上落后,教師資源缺乏,學生流失嚴重。中國教育部面向島國開展的教育援助項目,深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歡迎。湯加國王圖普六世提出,希望中方將教育援助團派到湯加去。在高等教育方面,通過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太平洋島國論壇項目等,吸納島國留學生、進修生,來華接受高等教育或技能培訓。推進中國有能力的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進行國際化辦學,以在島國設立分校的方式,培養島國地區的學生。
五是建立積極有效的對話和溝通機制。通過對接現有發展成熟的區域合作機制,依托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有效地為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交流服務,共同應對各類不穩定因素、協商共建項目。通過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峰會高層對話機制,化解分歧,增進理解,加深友誼,擴大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領域。在平等交流、合作共贏框架下,將中國在藍色經濟、海洋治理、島嶼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經驗提供給島國。
當然,島國在發展方面仍然面臨著基礎設施匱乏、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且水平低的問題。我國在島國的投資項目和雙方合作,一定要堅持“本土化”的方針,將“島國時間”和中國模式有效結合起來,切忌用經濟效益的“一把尺子”試圖打破當地的習俗和觀念,要用發展成果帶動當地民族的改變和進步。一方面,鼓勵更多城市與島國的城市建立友好關系,在經濟合作中實現雙贏;另一方面,發揮中國各地自貿區的經濟引領作用,擴大與島國各方面合作。
在國際上,大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競爭激烈,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還有質疑。受海洋戰略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都對島國加強影響和控制,甚至包括拉美地區的古巴也在加強與這一地區的聯系。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部分島國地區組織官員和一些西方國家政治家、媒體發出質疑的聲音。斐濟等南太平洋地區島國處在大國“夾縫”中間,不想打破平衡狀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歡迎,但不會輕易在公共場合和媒體上公開表態。為此,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要找準著力點,實現共贏目標。